会议动态
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组委会确认,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会议将于2024年7月26日-28日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
学校简介:
郑州科技学院创建于1988年,2001年实施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建校三十六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原则,构建了“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综合素质证”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有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土木建筑工程、车辆与交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财经、外国语、艺术、音乐舞蹈、体育、马克思主义、基础部等16个二级学院(部)。学校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思考,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布局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经济、管理、艺术、文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学校在校生近3.7万人,总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纸质图书300多万册,电子图书90多万种。学校科研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不断加大实践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搭建了由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科教中心、众创中心组成的四大实践平台。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180余个,实训车间12个。
学校与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等地方政府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在宇通客车、三全食品、中联重科等2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实践育人基地,开办了华为“ICT工程师”“JAVA/PHP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140余个人才“定向”培养班,构建了“企业课程进校园”“企业讲师进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立足地方,服务产业,连续多年被地方政府授予“城乡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先进单位”,获评“郑州市校企合作办学示范单位”“郑州市产教融合创新试点院校”。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中国网等网站及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报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生就业示范民办高校”“中国就业质量十强民办大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美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8-2023连续六年在高校智库发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位。
学校在荥阳市万山科教园区征地3300亩建设万山湖校区,奠基开工仪式已于今年5月16日隆重举行。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建筑总面积110万平方米。万山湖校区设计独特,一体两翼,左文右工,中间为标志性建筑。新校区依山建校,将形成学研、山地、生态、人文四位一体风景的花园式学校。
学院简介: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是在整合原计算机系(2003年9月成立)和信息科学与工程系(2010年9月成立)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是郑州科技学院成立最早的教学院、系部之一,具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教授职称18人、中级以上职称2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9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双师教师比例达到60%。
信息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两个专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方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郑州市重点专业、郑州市示范专业、郑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位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机器人与微系统创新实验室和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两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依托两个创新实验室建成了郑州市机电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以及大数据与云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以及学生自主创建的晨曦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工作室被立项为学校第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创业实践项目,并依托该工作室注册成立郑州跨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富于朝气、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学院自成立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健全人才队伍评价激励机制,使学校教师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日趋得到改善。
具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教授职称18人、中级以上职称2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9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双师教师比例达到60%。
教师队伍中有先后有一人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三人获得“河南省民办教育系统模范教师”、三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人获得“郑州市优秀教师”;一人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先进组织个人,先后十余人获得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获得河南省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依热恩获得全国三等奖;学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及信息技术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佳绩。其中国家级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十项、省级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多人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和最佳指导教师。
学院将继续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加强领导,完善措施,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营造环境,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队伍稳定、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和富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实践育人,学科竞赛结硕果
信息工程学院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与微系统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协会、软件设计协会、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协会和智能硬件与物联网创新协会等四个学科技类社团,组建了程序设计集训队和网络空间安全战队,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获得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项目优秀奖,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项目优秀奖,连续闯入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五项,《校易购》的开发团队获得知金最具创业价值奖铜奖,同时《阅生活》的开发团队还被评为“安卓越”卓越团队优秀奖。李志伟、董海芳、巨筱、刘筠筠等老师被评为大赛最佳指导教师。参加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得河南赛区与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另外获得二等奖,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九届“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在对赛制、赛题以及规则都不熟悉的情况下,经过老师和参赛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赛,并分别获得河南赛区三等奖和华北赛区三等奖。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两个创新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参加级别更高的学科竞赛,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以老带新,以科研处教学,带动成果转化
在校领导和科研处的正确领导下, 在院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专业努力将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教材、大面积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科研课题直接引入本科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以及毕业环节,定期为学生举行科技前沿讲座,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使他们了解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学生在与教师的共同工作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创造性,学习先进的科学研究思维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带动成果转化。科研项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突破,组织申报省、市级课题近73项,其中主持和参与河南省科技厅项目8项,最具代表性的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全自动精密称重包装机设计》获得立项,并获得10万元的下拨经费,下拨经费也创同类项目之首。青年教师主持立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两项,有两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在项目结项方面我院所立项项目均能按时并且保质保量的完成;在著作出版方面,我院教师积极参与编写,主编、参编教材21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校内出版教材一部,实验指导书多本。
在论文发表方面,我院教师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三十余篇,十余篇论文被EI收录。
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我院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科研成果评奖,有50余项成果获奖,获奖层次和获奖等级也逐年提高。
另外,我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院教师为主体参与的,整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申报的郑州市机电智能重点实验室获得郑州市科技局的重点实验室。
四、课程设置服务市场经济,学生就业层次高
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增设新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整改力度大,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年年攀升。近三年本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流向合理。
近三年本专业,不断优化招生计划的结构,积极探索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使生源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近三年新生报考率与报到率比较高。
为了掌握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了解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便找出差距和不足,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选择人才的需求,学校连续六年进行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很高。
距离大会开幕还有
- 天
- 小时
- 分钟
- 秒
重要时间
联系我们
徐海森
13269665932,caipr02@163.com;
包诗逸
13818894795,caipr01@163.com;
任远航
18001129492,caipr03@163.com;
刘伟振
15656976580,15656976580@163.com;
尹嘉文
18217033913,1473118738@qq.com;
徐家佳
15505643536,155056435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