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安徽科技学院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发布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222

       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组委会确认,安徽科技学院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会议将于2024年7月26日-28日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

学校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起始于1950年的皖北高级农林学校,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3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1万人,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秉承“明德、致知、笃行、创新”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安科精神,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五大战略,形成了以农科为特色、农工管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先后获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实施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7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3个,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双创实践教学中心1个。馆藏纸质图书152万余册,电子图书134万余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风景园林、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14个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次招生,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390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00项。出版学术著作9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23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近600件,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14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开展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留学生教育,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06项、省级奖项1343项。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取率达6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新一代安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早日建成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2023年12月)

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安徽科技学院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为建校之初的安徽凤阳农业学校基础部。2004年12月更名为理学院,2013年11月,经过学科优化调整,部分电类专业并入理学院组建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 年7 月由原隶属于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数学系、计算机系与计算机公共教学部独立组建而成现在的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

       学科专业:现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和信息与计算科学六个本科专业。此外,获教育部批准与韩国顺天乡大学举办信息保护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校级重点专业,2022年获批安徽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具有“计算机科学基础厚、网络应用能力强、学用结合紧”的专业办学特色。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9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管6 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3人。学院拥有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 人;双能型师资达85%以上。《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网络技术》等课程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保障:教育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等平台,“思科网络技术应用”、“Oracle 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苹果IOS 应用开发”、“Andriod 智能终端应用”以及“嵌入式与物联网”等专业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与北大青鸟合肥一元中心、上海海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上嵌、上海华清远见、苏州天智、合肥清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应用性联合培养效果显著;与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校际交流频繁,关系融洽。

       科研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建有1个研究所(智能计算与网络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等收录9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 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省规划教材5 部,参编教材6 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

       办学成就: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建有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软件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移动互联网”、“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等以创新学习为主题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竞赛以及安徽省举行的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90余项次;其中,全国一等奖1次,全国二等奖1次。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铜奖1项、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理、工学科与基础教育的综合优势,强化内涵建设,为莘莘学子构筑厚实的基础、打造发展的平台,助力圆梦未来。学院始终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与大数据、云(雾)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规划)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将继续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毕业生就业情况: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皖地区工作,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近三年毕业生考取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等国家双一流高校。


距离大会开幕还有
  • 小时
  • 分钟
重要时间
会议日期和地点

会议:2024年7月26日-7月28日

地点:中国·西安

征文投稿截止日期

2024年7月1日

大会注册

优惠截止日期:2024年7月1日

报到日期

报到日期:2024年7月26日

参会报名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徐海森

13269665932,caipr02@163.com;

包诗逸

13818894795,caipr01@163.com;

任远航

18001129492,caipr03@163.com;

刘伟振

15656976580,15656976580@163.com;

尹嘉文

18217033913,1473118738@qq.com;

徐家佳

15505643536,155056435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