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华南农业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组委会确认,华南农业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确定协办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会议将于2024年7月26日-28日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
学校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26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5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优美环境。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凤亮、校长薛红卫。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8个本科专业,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作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获批10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依被引次数排序)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90人,其中专任教师2626人(正高级481人,副高级958人);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3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培养具备崇高理想、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务实精神的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现有在校生5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和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高校”和“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努力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勇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禽流感专业实验室(广州)、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广州)等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116个,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3个。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实现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三大奖全覆盖。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设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地企共建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49个;与政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地方分院3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地方分院7个。
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235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成立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3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与港澳台地区大学的学术交流日益加强。获批牵头打造“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有害生物技术绿色防控专业科技创新院和“科创中国”中国-巴基斯坦大豆产业科技创新院;牵头组建的“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已有中国和拉美15个国家的68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入盟,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及巴西、墨西哥等高校共建全球首批“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项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学校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坚持“以农为本不能忘,农业特色要弘扬,走向综合有选择”,守正创新、奋勇争先,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勇毅前行。
学院简介:
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原工程学院、理学院的部分学科调整组建。2019年11月5日,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合署。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物理系、微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及实验中心。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现有学生2406人,其中本科生2130人,研究生276人。
学院有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同属电子信息门类,分别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现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博士招生专业,光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3个学术型和农业工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3个专业型硕士。
党建思政
学院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落实学院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正风肃纪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学院政治生态。开展“教书育人先锋党支部”和“学风建设先锋党支部”创建活动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发挥党建带团建工作,依托辅导员社区服务中心、思创园、社区党建活动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以学院官微、“易班”、院网等为主阵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实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线下教育联动。八年来,学院有8名党员教师获得课程思政类省校两级奖励、立项。1名辅导员获广东省“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优秀奖,3名辅导员被评为校“十佳辅导员”,1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20年,学院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校“红旗学生会标兵”称号。体育赛事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以来获校运会男子团体总分第一、阳光体育全校总分第一、校定向越野赛第一、校新生杯男子足球第一,以及校水运会团体第二、校手球比赛第二等团体荣誉。
师资队伍
现有在职教工1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2人。学院现有欧洲科学院院士等高端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2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人。
教育教学
近年来,学院针对各专业历届学生培养质量及社会产业需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成立了“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等5个校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小型飞行器基础》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农业应用导论》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出版《精准农业航空技术》等教材9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主持“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等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9项,主持“微电子技术基础”等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3项,主持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1项、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专项1项;获评“南粤优秀教师”1人、学校“本科教学十佳”3人次;多名教师获省、校课程思政及教学竞赛奖励;现有电子信息工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重点实验室)、应用物理(广东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人工智能3个实验教学分中心,下辖现代通信、微机原理、电路、模拟/数字电子技术、AI边缘计算实验平台等20余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000余平米,共有各类专业实验仪器3000余台,总价值3500余万元。
科学研究
学院拥有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平台和8个省市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纳米光电材料、器件与应用”等7个院级科研团队。学院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超过1.4亿元,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项9项,现有3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017年新增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创新创业
学院以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抓手,院内科技创新竞赛和学术培训为基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八年来,投入经费近100万,打造 “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等品牌活动,扶持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7项;省级竞赛奖励79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40项;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 13篇,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2支。2020年,学院3个项目全部进入省攀登计划,其中有2项重点项目(全校共7个重点项目)。学生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银奖各1次,学院获2020届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集体典型经验一等奖,在12个获奖单位中名列第二。
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如朱雅、林小龙、何培凯等创业典型校友。其中林小龙为2011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创立全球首间24小时智能无人便利店——“F5未来商店”。2018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2019年获得胡润百富榜30岁以下创业领袖荣誉称号。“F5未来商店”现在广深佛三地已开设100多家门店,项目年营收过亿,凭借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在无人零售行业抢占一席之地。朱雅为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013年创办广州创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TIDSP以及DSP+ARM平台方案开发及军工级产品,2019年公司产值突破两亿元,2017年入选“领航100”广东亿元级青年领军企业计划。何培凯为2018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致力于研发推广基于 ANDROID+ WIFI 无人驾驶水下探测船,2016年获得团中央、科技部“小平科技”创新奖,成为我校20年来首个获得此项全国青年科技创新中的最高荣誉的团队,受到国务院前副总理刘延东接见。(更新日期:2022年4月18日)
距离大会开幕还有
- 天
- 小时
- 分钟
- 秒
重要时间
联系我们
徐海森
13269665932,caipr02@163.com;
包诗逸
13818894795,caipr01@163.com;
任远航
18001129492,caipr03@163.com;
刘伟振
15656976580,15656976580@163.com;
尹嘉文
18217033913,1473118738@qq.com;
徐家佳
15505643536,15505643536@163.com。